赵永华:他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访九三学社乌兰察布市委副主委赵永华

来源:社中央宣传部 作者: 时间:2010-11-10 Tag: 点击:

时光回放到2010年7月12日。那天,绿波千里、风光绮丽的辉腾锡勒草原迎来了尊贵的客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率调研组来到这里,就牧区生态建设及“牧区生态建设补贴”问题进行调研。而提出这一建议的正是赵永华。

  

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并从2011年起,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同时提出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和加大对牧区教育发展和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牧民转移就业。赵永华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牧区补助奖励办法被国家全部采纳。

选择历史的人 历史也会选择他

倘若从个人履历来看,从1984年起,命运对赵永华似乎格外垂青:内蒙古兴和县林业局副局长、兴和县监察局副局长、兴和县农业局副局长、兴和县副县长、乌兰察布盟副盟长、乌兰察布市副市长。

然而,从1980年往前看,莘莘学子赵永华,却是脚下趟着家乡的黄土,一路走来的农家子弟。1963年出生在兴和县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的他,放牛拾柴割猪草,像庄稼人一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然而,聪慧好学的他仍以优异成绩读完了小学中学。

70年代末的乌兰察布,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生态脆弱。

考取了内蒙古林学院的赵永华,选择的专业就是沙漠治理!伴着风沙长大的他,从小就立下志向: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回报世代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父老乡亲。

耳濡目染家乡的生态景象,他被深深地刺痛了:有地方年年受灾,春天种子或是被大风吹出、或被沙尘埋没,一年播3次,秋季还是没有收成;有地方不下雨旱、下雨涝,没有生态调节能力;有地方曾经是水草肥美,现在是沙进人退;有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钱没少花,劲没少费……

大学毕业,赵永华依然回到家乡。他要求到工作条件艰苦的林业局当了一名技术员,走遍全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冬天,他走村串户招集农民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夏季,他深入山区组织指导农民大搞植树造林和小流域治理。他还撰写了相关论文,为当地林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几年下来,兴和县每年以造林7万多亩,种草20万亩、治理小流域10万多亩的速度递增。

1990年11月,赵永华被提任县监察局副局长;1992年4月任县农业局副局长;1994年1月任兴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主管科技和乡镇企业工作。

一项项孕育已久的改革举措在实践中逐一推进。几年下来,兴和县的科技事业发生了质与量的显著变化。

为了发展乡镇企业,他根据当地资金少、闲置人员多,特别是冬闲时间长的实际,提出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地毯加工业的思路。到1996年底,兴和县的地毯加工业发展到从业人员1.3万,年加工能力4.4万平米,一跃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闻名的地毯加工大县,是促进当地农民致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之笔。

为经济发展和造福百姓是赵永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工作出色,2003年,赵永华升任乌兰察布市政府副市长。那年,他40岁。

基层工作的深厚积淀,培养了他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体现出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从政经验。他注重调查研究,不空谈、讲实效、许多工作具有开创性,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奖励和好评。在他的领导下,乌兰察布市科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科技部等8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暨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启动仪式”上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被科技部评为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个人。他把奶牛养殖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不懈努力,2006年在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上,乌兰察布市被中国奶牛协会评为全国十大牛奶生产强市。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力推动马铃薯喷灌圈在乌兰察布市的快速发展,2009年3月经国家相关专家论证,该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

建真言 献良策 彰显参政议政卓越成果

在参政议政的大舞台上,赵永华尽心竭力,带领九三学社科技人员,为实现乌兰察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真言献良策,彰显出多党合作事业的卓越成果。

助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的重要作物品种,种植面积400多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一半,理论产量8吨,实际亩产仅为1吨。乌兰察布自然环境和条件,最适合马铃薯种薯繁育。

赵永华在深入全市11个旗县市区马铃薯主产区详细调研并与科技人员和农民种植大户广泛座谈后,2001年,写出《关于加大支持力度,把乌兰察布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商品薯、专用薯生产和鲜薯加工基地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分析了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马铃薯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马铃薯增产首要因素是要推广使用脱毒种薯。乌兰察布市气候冷凉,适宜种薯繁育,建成全国种薯基地完全可能,如一套500亩的喷灌设备连同打井配套需50万元资金,亩产量可达2.5吨—4吨,而培育良种薯和种植加工专用薯,需要大量投资;马铃薯营养丰富,有全营养食品之称,欧洲人也称其为“地下苹果”,可加工全粉、淀粉、薯条、变性淀粉等很多产品,加工投资也很大。

这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和九三学社市委的不懈推动下,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自治区水利厅从1亿元的水利基金中每年拨出5000万元专门支持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

赵永华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注不是就此结束,而是利用各种机会继续呼吁,以便争取更大支持。2008年4月,赵永华到财政部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他经常向部有关领导介绍乌兰察布的特色产业特别是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与中国的粮食安全”课题组,他任副组长。课题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写出了包括对马铃薯进行良种补贴在内的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课题报告,引起财政部及农发办的高度重视,在支持农业发展的文件中,马铃薯在作物品种中的位次前移。农发办把支持马铃薯种薯生产及产业发展写入2009年的投资指南中,国务院于2009年把马铃薯纳入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范围。这一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件提案促惠牧政策快显成效

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对农民政策性补贴已见到实效。参与了这些政策在基层具体实施的赵永华发现,由于补贴的针对性很强,牧区牧民享受的很少,牧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牧区生态退化沙化严重。

赵永华感到落实惠牧政策的严重性,于是就利用各种机会反映这个问题,特别是2006年和2007 年,他利用工作便利,积极向自治区分管主席汇报。同时,他撰写了《关于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涉牧补贴政策扶持力度》的提案。这件提案在2008年被自治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列为2008年自治区政协的重点调研课题,引起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为了使惠牧政策尽快落实,赵永华在提出加强项目管理实行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的同时,又利用在财政部挂职的机会继续向财政部的有关领导反映这一情况,财政部分管农业的有关领导相继作了批示。

这些建议也得到了九三学社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中央主席韩启德以及副主席赖明相继作出批示,同时对来牧区调研做了具体安排。农业部原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著名草原专家洪泼曾看到建议后,分别批转农业部畜牧司和草原监理中心的领导。

2009年,农业部出版的第5期《草原监理工作动态》,根据赵永华的建议和有关领导讲话,以《破解内蒙古自治区牧民增收的困境》为题,专门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1号文件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这一意见大大加强了对牧区的扶持力度。

本文开头所述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国家每年安排134亿元,在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态补贴政策,加大牧区教育发展和对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赵永华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牧区补助奖励办法被国家全部采纳。

九三人再次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睿智的建言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赵永华多年的呼吁终于变为现实。

活跃在草原上的“九三专家服务团”

九三学社乌兰察布市委成立的“九三专家服务团”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了当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服务团中,九三成员、全国的优秀科技特派员、蔬菜专家、“九三专家服务团”团长关慧明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CO2)发生器,通过增加日光温室中的二氧化碳(CO2)使农作物生长速度提高30%-70%,目前,在乌兰察布市以及周边的300多个大棚里试验,取得了成功。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可使温室种植迅速增长。为了将这一惠民技术尽快推广,赵永华利用一切机会向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农户们讲解这一技术成果的原理。并协调市科技局和市科协出资5万元和6万元补贴给农民种植户进行二氧化碳发生器示范推广。目前,赵永华与关惠明正在积极努力争取多方面支持,希望使更多农户得到实惠,更好解决城市“菜蓝子”问题。

为了将九三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发挥得更好,赵永华经常到各个服务点考察指导。市委每个月都要召开1到2次会议,研究服务团工作中的问题。该市委会全力支持二氧化碳(CO2)发生器的推广应用,赵永华从分管科技项目上和联系科协的支持,今年提供经费10多万元,无偿提供给种植大棚的农户使用二氧化碳(CO2)发生器,使种植效益倍增;他积极联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服务团的大棚基地作为培训实习就业基地,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他还联系市农机局在资金上大力扶持,并积极争取列入农机具补贴项目……

只有理论上成熟 行动才能坚定

赵永华从大学开始写日记,厚厚的几十本日记见证着他数十年来工作、学习、思考的不凡经历;从政后仍是笔耕不辍,常有涉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工作感悟的论文及小品见诸报端,观点鲜明,清新犀利,可看出其特有的敏锐、知性和练达。

2000年,他在内蒙古党校学习期间,将自己日记及工作笔记感悟中有关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文章整理归类,分“沙海漫游”、“走进草原”、“阅览山川”、“回归自然”4辑,取名为《绿色呼唤》出版,把专业知识社会化,体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受到读者好评。

2001年,赵永华到山东烟台市政府挂职锻炼。他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激动,为全新的改革创新理念所吸引,写出了6.5万字的文章《近海观潮》,并出版了以此为题的文集,得到很多同志的好评和鼓励。有人评论说,10年前《近海观潮》中提出的思路和做法,正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书中的论述对目前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2008年,赵永华到财政部农业开发办挂职锻炼。他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上发表有关马铃薯的文章4篇,约3万多字,引起财政部及开发办的高度重视。

挂职期间,他经常把调研成果写成报告上报,多次受到有关领导重视并传阅。如,反映贵州省贵阳市通过新技术使当地粮食由3茬变为4茬的《通过育苗实现多茬种植》、针对贵州毕节地区工程设计施工与农民工之间争议的情况,写成报告,提出“工程自治,资金直补农民,把土地建设权交给农民”的建议;2009年,在九三学社中央的“九三论坛”上,他又以《积极为推进省直管县进程做好体制的配套改革》为题,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论述。

他还特别关心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腐败现象蔓延等现象,撰写了《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改革建议》等论文,通过九三论坛征文,向上反映问题。

只有理论上成熟,行动上才能坚定。深入一线实地调研,进行理论研究,写出文章更好地指导实践,已经成为赵永华的工作习惯。2009年以来,《为了使农民更富裕果菜更新鲜》、《建设马铃薯节水灌溉基地 发展现代农业》、《关于牧区扶持政策的几点建议》、《关于牧区实行补贴的建议》、《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探索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2010年,赵永华把近年来涉及产业发展、科技、政策措施和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的文章汇编成册,出版了《区域经济散论》。这本书凝聚着他的心血,善于学习、勤于思考、重实践的优良作风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获得广泛好评。

……

“我是个农民的儿子,能为农牧民的富裕、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是我最快乐的事,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质朴的心语,成为砥砺赵永华锐进不息的不竭动力,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父老乡亲们那浓浓的爱,真切的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

(戴红)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栏目列表

版权所有 © www.57365.com

联系电话:0471-6924846

蒙ICP备12000438号

copyright www.nmg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本站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