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远:用心灵倾听世界的人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王慧芳 时间:2009-10-10 Tag: 点击:

核心提示 他从来没有听到过外语发音,却自学了英语和德语,并且考取了笔译执照,翻译了德文版的医学著作。在聋人赵广远的眼中,英文和德文成了笔下跳动的音符,他用这些字母谱写出一曲自强不息的乐章。“我的耳际是一个鸦雀无声的世界,我的眼前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家园,我愿为之奋斗不息。”这是63岁的赵广远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9月12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身残志坚的老人。

药物中毒 世界从此寂静无声

包头市昆区团结8号街坊团结小区41栋41号是赵广远的家。走进他家,卧室东墙上悬挂着一幅墨宝很引人注目——“位卑未敢忘忧国 身残更为母亲搏”,这是赵广远的座右铭。虽然自幼失聪,通过锻炼赵广远还是保留了说话的能力,只是声音有些嘶哑、吐字也不是很清楚。从他一字一顿的话语中,记者能够感受到,一个听不见声音的人长时间保持语言能力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童年对于赵广远来说是幸福快乐的,当时他与父母一同生活在北京市,父亲是位老中医,母亲贤惠温柔。

在父母的呵护下,赵广远幸福快乐地成长着。然而,年幼的他感染了结核病。注射链霉素特效药让他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药品的副作用却破坏了他的耳神经。结核病治愈后的第二年,他随着父亲来到包头市,8岁的他彻底失聪了。为了能治好他的耳朵,多年行医的父亲一直坚持为他针灸,但是始终没有效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广远逐渐意识到身体的残疾,失聪严重影响了他学习读书,上课时总是无法听清楚老师在讲些什么内容。周围一些同学开始嘲笑他,有的同学写小纸条给他看:“赵聋子,真聋假聋,真聋上天,假聋回家。”这样的事情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终于有一天,赵广远趁母亲不备,拿着菜刀出门了,钻进昆都伦河附近的大水泥管中怎么也不肯出来。想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他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第二天,他父亲终于找到了他。看到儿子这个样子,父亲给他写了一行字:“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知道原来残疾人也可以做出贡献,心里逐渐亮堂起来。

此后,赵广远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大声喊着、读着。上课的时候他会记下老师的板书,不懂的地方他就直接去看老师的教案,向老师请教。

从小学到中专,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业,良好的中文基础为他日后从事外语翻译工作打下了基础。

学习英语 立志做个有用的人

上个世纪60年代,父亲告诉赵广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本是用俄文写的,有人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听了这样的话,他当时就想:“如果我也能翻译著作那该多好啊?”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70多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开始学习外语了,就下定决心要学习外语。说干就干,他立即购买了相关书籍,四处请教老师。他跑遍了包头市区各个书店,买到《袖珍英汉词典》、《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读音规则》等书,开始了艰苦自学英语的过程。

作为语言,英语的发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最重要的一环,对于赵广远来说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他听不到声音,又怎么能学会标准的英语语音呢?俄语功底深厚的父亲告诉他一个笨办法,那就是把发音近似的汉字标在英语单词旁边,这可以帮助解决读音问题。父亲的方法让他豁然开朗:“虽然不能听英语、说英语,但是我可以写英语、笔译英语。”赵广远先从国际音标学起,将元音当成汉语拼音中的韵母,辅音当成声母,都注上与其发音接近的汉字。他就这样反复地写着、背着,随着单词量的增加,生活中很多事物他都能用英语准确表达出来了,这让他更有信心继续学习下去。1968年,他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英语。

参加工作 走上英语翻译之路

1983年,赵广远所在的包头市玛钢件厂转产,成为包头市啤酒厂。1984年,该啤酒厂扩建购入大批国际先进的啤酒酿造设备,英文函电、合同、技术资料逐渐增多,急需翻译成中文。严文溥是厂里的总工程师,精通英语,是当时内蒙古地区唯一的高级酿酒专家。当他听说赵广远是残疾人,而且十几年来坚持自学英语,非常惊讶。面对扩建工程进展的迫切需要,严文溥总工程师想到了赵广远,他将一份英文材料交给赵广远,要求他把其中的一节内容翻译出来。此时,赵广远已经有了深厚的英语基础,一般翻译工作难不倒他。翻译的结果令严文溥总工程师非常满意,随即将赵广远从生产车间调到了办公室工作,专职从事英语翻译工作。
赵广远走上了翻译之路。

当年,包头市啤酒厂里的大量外来电报、信函和合同都由他来完成翻译工作。然而厂里也有人对他从事翻译工作持怀疑态度:“英语很难学,更别说是翻译文件了,这么重要的工作让赵广远承担,他又是一个聋子,能胜任吗?”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在一次翻译西德进口的瓶输送系统装置资料时,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对赵广远的翻译质量提出质疑,便请来一位高级翻译把英文资料重新翻译了一遍。两篇译文对比,内容并没有显著差异,而且赵广远使用的专业术语更为规范。这位副厂长拍着赵广远的肩膀竖起了大拇指。自打那以后,再没有人怀疑赵广远的外语翻译能力了。

随着各个大型设备入厂,赵广远的翻译工作强度也逐渐加大。为了尽快完成资料翻译任务,让这些设备及时投入到生产中去,赵广远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洗瓶机、瓶啤酒罐装机、贴标机……一台台大型设备装置及部件的英文资料经赵广远翻译成中文之后,顺利地运用到工作和生产中,赵广远感到由衷欣慰。不过,长期紧张、超负荷的工作严重摧残着赵广远的身体:支气管炎、视力减退、神经性头疼,他几乎每天都要服药。有的同事劝他,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太拼命的工作。赵广远心想:只要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在包头市啤酒厂二期扩建的4年里,由赵广远独立翻译的英文电函、合同和技术资料达到100万字。

接受嘱托 成功翻译德文医学著作

赵广远的案头放着一本散了架的外文书籍,他告诉记者,这就是德文版的《癌症治疗方法》,当初这本书还是内蒙古自治区原主席云布龙钦点他翻译的。

学习德语对赵广远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1988年,从事英语翻译一段时间之后,赵广远发现,很多从西德引进的设备中,部分资料是用德文写的。那个时候,在包头市从事德文翻译工作的人员还不多,每次单位请人翻译要花费很多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赵广远决定自学德语。当时的他已经是42岁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严文溥总工程师,得到支持。“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赵广远开始了德语学习。好在有英语的学习基础,德语的学习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困难。1990年下半年,他就可以进行德语翻译了。1992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翻译专业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审查了赵广远的翻译资格,批准他由助理翻译晋升为翻译。

1998年,时任自治区主席的云布龙同志赴德国考察,德国友人杜菲克先生向云布龙同志赠送了德文版的《癌症的治疗方法》和《维生素详述》。回国后,云布龙同志决定将这两本书翻译成中文,并且先在包头市的医院中进行临床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区推广。有关领导开始在包头市物色德语翻译,这项工作最终落在了赵广远的肩上。

翻译这样一部医学著作,常规需要3年时间完成,而赵广远仅仅用了1年零8个月就完成了翻译工作,没有辜负云布龙同志的嘱托。

采访结束时,赵广远告诉记者:“只要年轻人认真学习,将来一定会学有所成。”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栏目列表

版权所有 © www.57365.com

联系电话:0471-6924846

蒙ICP备12000438号

copyright www.nmg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本站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