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野——串缀历史珠链的人

来源: 作者:王英 时间:2009-08-11 Tag: 点击:

 

铃 王

 

邢野老师的知名,一是由于他是国内铃铛收藏第一人,收集有3000多个不同种类的铃铛;二是由于他是我区的文化名人,近八年间在他自创的民营编辑部里编撰了25部2400万字的志书、史书。由于他在史志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成就,2008年,他被自治区政府聘为文史馆馆员,同年,他当选为第十一届自治区政协委员,我们经常可以在文化访谈节目中见到他的身影。

与邢野老师的访谈地点就在他的编辑部——内蒙古通志馆,这是一栋二层小楼,楼门上方挂了五块牌子,分别是内蒙古通志馆、内蒙古成吉思汗文献中心、内蒙古二人台协会、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内蒙古民间收藏委员会。进门有一道门帘,一掀帘子便听到悦耳的铜铃声,不愧铃王之称。小楼的一层是书库,是邢野老师几十年心血积累的三万多册史料,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二层是铃铛博物馆,陈列着大小质地不同的铃铛,这仅是他收藏的一小部分。编辑部也在二楼,办公室里若干台电脑和若干名编辑们正在忙碌着,我们便从这个编辑部的创办谈起。

有的人办工厂,有的人办公司,而邢野老师很独特,他办了个编辑部。这话从何说起呢?原来,邢野老师退休前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了二十年,在这长长的二十年时间里,他把内蒙古101个旗县每一个地方至少走过三遍,对每个旗县的历史文化、山河湖泊、民俗风情、经济生产都掌握得一清二楚,他的脑子里像有一张内蒙古的活地图。因为亲自调查和掌握了这么多第一手资料,邢野老师在退休后就萌生了把这些珍贵的资料编撰成书的念头。正如他所言:创办这个编辑部的目的,就是想把广阔的内蒙古各地的乡土文化记载下来、传承下去,给后来的读者做一个爱国主义乡土教育的教材。而这类乡土民风的史料,国家既没有专门对应的管理口,不好组织编写,个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想写也写不了,所以邢野老师就发挥他的优势,利用他掌握的第一手详实的资料,不花国家的钱,来做国家想做又不好做的事情。

这一出发点,我想是由于邢野老师的一种历史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促使着他每天仅睡四个小时的觉,八年间组织一批人马不停蹄地编出了25部大部头的书。

我们从这些书名就可知道它涵盖的历史和文化跨度:《内蒙古通志》、《呼和浩特通志》、《绥远通志》、《内蒙古轶闻旧事通识》、《内蒙古国土资源通志》、《内蒙古旅游资源通志》、《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旅蒙商通览》、《走西口通览》、《二人台艺术通典》、《中国爬山调艺术集成》、《内蒙古音乐舞蹈曲艺戏曲通志》……除主编了以上书目外,邢野老师还参与编著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音乐词典》及一些地方志如:《鄂托克旗志》、《 杭锦旗志》等史志。

邢野老师在编这些书时,不顾自己的年龄已大,身体欠佳的困难,独步内蒙古各地,深入到县乡村镇、集市农家,向老农、艺人、甚至乞丐、小贩采访,当地史志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是他常去调查和和收集资料的地方。他风餐露宿,不辞辛苦,每有收获,便是最大的欣慰。这些书籍汇集了内蒙古各地大到人文、历史、自然、经济,小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走进其中便如走进了内蒙古的风俗画卷,东到额尔古纳,西到额济纳,应有尽有,充分填补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的空白。

邢野老师讲,他编这些史志书籍本着这样的原则:不褒不贬,秉笔直书,尽我之力,如实记载。比如他正在编的《内蒙古文化大革命通志》,真实记载着内蒙古地区历时十年政治运动的大事:如报社夺权、军区静坐、根河武斗等等。以往此类政治性很强的书往往宜粗不宜细,邢野老师则做到在不发议论的前提下,真实还原历史,让后人了解历史的真相,自己去评说。

邢野老师的书摆在他的案头,光眼前的几大卷撂起来就有一人多高,真可谓是著作等身。我问:您的一套书成本就几百元,怎么卖出去?您的编辑部怎么运营?邢野老师笑答:“不好卖,个人很少买,多是图书馆、研究院收藏,另外与其它编辑部交换一部分。至于运转经费,起步是艰难的,现在有一些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赞助,已经好多了,毕竟这是一项半公益的事业,为子孙后代留下些历史文化财富才是我的最终目的。”

邢野老师在编史修志方面的成就已被社会广泛知晓,他被内蒙古艺术学院,呼市艺术学校,乌兰察布艺术学校聘为客座教授,讲授历史文化。与此同时,邢野老师的众多社会活动和社会身份,也丰富着他的文史生涯。

邢野老师是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内蒙古民间收藏委员会常务理事,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内蒙古电视台《走西口》栏目的创办,便有邢野老师策划参与的功劳,在他与武利平等二人台艺术家的合力推动下,2006年成功举办了全区二人台汇演。对二人台的喜爱,使他与这一地方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编撰的《二人台通典》获自治区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优秀图书提名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书的及时出版,对于地方戏二人台被国家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起到极积的促进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员长布赫在翻阅该书后说:“邢野辛苦了,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最好把爬山调也搞出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国民说:“这是二人台艺术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值得收藏、值得仔细阅读的书。”民族音乐学家冯光钰说:“邢野主编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充分体现了二人台色彩斑斓多元共生的艺术魅力,犹如五省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在历史回音壁上发出的激越回响。”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名誉会长、音乐家王世一说:“邢野从事二人台工作已30多年,对二人台艺术有一定研究。由他主编、总纂的这部600万字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集二人台传统剧目、传统曲目、创作剧目、唱腔、牌子曲、舞蹈、论文、人物传、大事记为一体,是蒙、晋、陕、冀、宁五省区二人台历史上第一部工程浩大的文化巨著,是一部值得阅读与收藏的工具书。《二人台艺术通典》一书为二人台艺术的研究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今年,邢野老师准备与二人台艺术家们在国庆60周年之际搞一个大型的二人台汇演。

对戏剧和艺术的喜爱,与邢野老师年轻时的经历有关。1971年,邢野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过两年的作曲指挥,毕业后在呼和浩特市文工团工作了12年,1983年才调到内蒙古地方志工作。在文工团工作期间,他创作有歌曲《我们是革命知识青年》、《我们在塞上巡逻》、《天安门颂歌》等14首作品;还有交响乐《塞外狂想曲》、《走西口》2部,以及歌剧《救救她》、《法庭内外》、《第六双脚印》等10部,音乐配器《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15部;还编著有《吹拉弹唱》、《学校鼓号队》等音乐普及书籍。可见,邢野老师的著书编撰生涯从他年轻时就初见端倪。而且,邢野老师的艺术功底还不限于此,他能熟练地演奏二胡、板胡等七八种乐器,真可谓是多才多艺。

从艺术到历史,虽同属文化领域,跨度也还是非常大的,当我问到如何能轻松实现这一转变时,邢野老师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邢野老师1950年出生于北京市,1951年随父母支边到呼和浩特。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还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员。从小受父母艺术和书香熏陶的邢野,从小爱好音乐,热爱读书。可是在他16岁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随即中断了学业,下乡到土默特左旗插队劳动了四年,直到22岁,被推荐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四年的劳动虽然荒废了学业,却炼就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这为他后来从事的各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邢野老师讲,不管从事艺术也好,编史修志也好,要肯于钻研、勤于创作,还要学会认真研究并设计自己,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突破自身的局限,这就是成功的一大决窍。

眼下,他正在编纂一部400万字的《成吉思汗通典》,内设《辽夏金元大事通要》、《蒙元文化通志》、《成吉思汗文通》三卷;还有一部1 000万字的《内蒙古野史》。看得出,这些沉掂掂的巨帙,是内蒙古文明史的大写意、大展现。如果没有超人的魄力、超常的智慧、超负荷的付出、超乎寻常的组织能力,仅仅依靠个人的能量,是绝难办到的。

是啊!从上世纪70年代初参加工作直到现在,屈指算来,邢野老师的四十年,走过的是一条不断超越自我的路,他像一只上满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地向前走,在每个领域都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成果。邢野老师以他的耕耘不辍,为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捡拾和串缀起一条又一条精美的珠链。

我们期待着他更多作品的面世。


(注:邢野于2002年加入九三学社)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栏目列表

版权所有 © www.57365.com

联系电话:0471-6924846

蒙ICP备12000438号

copyright www.nmg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本站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