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5-04 Tag: 点击:

延安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不久前,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结合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了一次社的青年骨干学习班,在聆听了内蒙古党校三位教授分别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台湾问题等当前形势的分析解读之后,怀着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怀和思考,大家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接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精神的洗礼。

延安,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一块洁净的圣土,一个充满革命理想、激发爱国豪情的红色摇蓝,印象中似乎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辛才能到达,可我们却是坐在舒适的空调大巴里,眼望着窗外整齐的绿树唰唰而过,没感觉怎么累就已经到了。是啊,正是当年那些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战,才赢得了如今的宝贵和平,我们再也不用 冒着炮火前进,我们只需沿着缎带般的高速公路一路欢歌一路行。
延安,山环水绕,山有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水有延河水,汾川河,延安人依旧憨厚淳朴,脸上的沟壑中印刻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神情。

毛主席的窑洞一如当年,窗前厚重的书桌纹丝未动,墙上挂着主席、江青和李讷的合影。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些窑洞中生活了13年,从1935年到1948年,领导和指挥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谁能想到,就是在这偏僻简陋的窑洞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赢了世界上实力最悬殊的战争,把旧中国整个翻了个天。就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一篇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等,都是从这里诞生。这些理论就从凤凰山上党中央的电台向全中国传播出去,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斗志。

在延安的13年间,根据地遭到敌人无数次的空袭和封锁,战士和群众缺吃少穿,生活异常艰苦。党中央带领大家开荒种田,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歌中所展示的:如今的南泥湾,鲜花开满山……就是当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生产运动情景的再现。

任何围剿和封锁都无法阻挡伟大目标的实现,任何艰苦的生活都无法熄灭革命激情的燃烧,在那些看不到曙光的日子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始终坚定信念,毫不动摇。

站在这排窑洞前,我静静地想,七十年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他们的身影就穿梭忙碌在这些窑洞中,那间礼堂里,那张石桌旁,他们穿着打补丁的灰布军装,吃着小米饭,喝着南瓜汤,心里却想着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他们殚精竭虑,他们鞠躬尽瘁;他们与延安人民同劳动、共生产,鱼水情深;他们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誓共存亡;为人民服务的响亮口号就从这里创始并传扬。

他们开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们讨论,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他们思辩,在思辩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们创造了一种延安文化,一种延安精神,一种延安人格。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因着这种全新的文化投奔延安;外国访华的记者、医生因着这种延安精神相信中国革命的必胜;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因着这样无上崇高的延安人格而战无不胜……

为什么贺敬之的《回延安》那么脍炙人口,就是因为这种延安文化、延安精神、延安人格的感召力,凝聚力。凡是在那个时代,在延安氛围中浸染过的人,无不会发出这样真切的呼唤: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是啊,延安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和生命中,凡是从延安走出去的人,睡里梦里都有了不断的延安情结。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领导人及党的理论家都对延安精神做过回顾总结,他们认为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个概括很精要,如果把它具体化了,也可以表述为:为了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的抗战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务实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无产阶级精神;以及像白求恩、张思德那样完全彻底的共产主义精神。这几大精神融合为完整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克敌致胜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延安精神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

近年来,全国已有15个省市,近30个地市和100多所大专院校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可见延安精神在当代继续发挥着其强大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已60周年,改革开放已30周年,60年走过来,中国早已告别了延安时代的捉襟见肘,中国的强大和富裕为世人所瞩目,身在当代的中国青年,身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应自觉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将之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创新的勇气再造新时代的新青年文化、新青年人格。这种新文化、新人格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勤奋求知,勤奋实践,勇于创业的责任担当;视眼开阔,思想解放,敢于引领历史潮流的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建设小康的务实本领;以及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现代观念等等。

这几个内涵也是延安精神带给当代青年关于如何正确把握前途命运的启示。

时值“五四”青年节,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时刻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址”的号召,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平安继承着前辈物质和精神的福荫,是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点什么的。


九三学社内蒙区委机关宣传部 王英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栏目列表

版权所有 © www.57365.com

联系电话:0471-6924846

蒙ICP备12000438号

copyright www.nmg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本站第位客人